每周一唠,周日更,主要是一周感想碎碎念。
本周的主题:开头、结尾和中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太会写开头。引用经典?没有储存那么多的经典;写点景色?我自己读起来都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对话开始?会不会陷入金句陷阱?
上一篇《青海湖》游记收获了疯写营小伙伴的评价——开头王炸。鉴于我之前的自我认知,得到这个评价有些出乎意料,忽然顿悟出一些写开头的感觉。把那句一直在脑海里盘旋的句子写在开头就好。
以及,为了这句王炸开头,我应该好好重写一篇给自己的青海湖游记。
俗话说,好的结尾可以挽救一个中庸的故事。我一直觉得自己更擅长结尾,这个认知是从wish那场奠定我写作自信的拼文比赛开始,当拼文的小伙伴惊呼我写出了那种“本来是穿越,最后要科幻,最终没有在一起,却并不怨怼”的结局时,我就早早知道了结尾的重要性。
可能因为早早有了那一次的“成功”经验,往后我便费尽力气想要写好结尾,若是写不出时会耐心等待灵光乍现,从梦里或周遭搜寻反转甚至逆反转,慢慢有了更多结尾的经验——同人文的结尾神奇般回到剧里的第一句话,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度;第一篇更完的填坑文结局有人不敢相信,我倒是暗自窃喜有此效果就达到目的;第二篇文自认为结局没有多么出乎意料,阿拉娟看完还是评价了一句“我去”。
至于中间部分,我一直都无法写出让人一句接一句读下去,一页接一页的翻书页的东西,每每修改只是简练用词,化繁为简,常常改着改着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在这个注意力被飞速分散的世界,循序渐进似乎违背常理,无法令人一句句连接起来,反而经常写到10几20章后才找到感觉渐入佳境,让那些文字才慢慢变成属于我的文字,若是写短篇,更是不知道从哪里就开始放飞自我,只顺着思路连接罢了。
本计划8月回家避暑,有人想要同往让整个行程变幻了节奏,以至于我不得不开始计算如果在云南的日子没法码字,到底要存多少篇存货才能保证不断更。果然效率和紧迫感成正比,本来就塞满了读书、看比赛的闲散时刻,如今又得增加码字的频率,反而让我清晨惊醒,不再东摸一下西看一下,分分钟坐在桌前干起活来。
更新和公众号若是撞在同一天,偷起懒来竟然还会心虚,比上班时没有完成当天任务还要内疚。可往往这种逼着自己码字的日子反而能写出平日里写不出的东西来,疯写营时也有类似感受,反正只要逼不死,就往死里逼,不知不觉状态反而来了。
在这种多重压力下,7月竟然已经读完了三本书,有一种混乱又鸡血的神经。谁不说一句,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昨晚很神奇地梦见了陈慧珊,大概是睡前看到TVB小组里有人讨论她为什么不复出拍戏。陈慧珊从来没有想过要拍戏,当年在新闻部被戚其义偶见便拉来演职业女性,第二部戏便一炮而红。宣萱也是在街上被星探发现进的娱乐圈,两人很快变成四大花旦的半壁江山,是那个年代才有的命中机缘。
说这么多是想分享一首陈慧珊的歌,《干脆》来自于她第一张同名专辑,她的歌除此之外被小孩评价为“对不起,我喜欢她但是真的难听”,我买过她的CD,更在于歌词的含义和意境,或许是个不合格的听者,却是绝对带有时代和个人滤镜的粉丝。
歌词听上去便是聂宝言会说的话:
怎么都得不到我所需
只知这刻不思进取
欢呼之中穿过人堆
偷一把冷汗水
修饰凌乱发堆
分手这方式比较可取
怎么千秋拖到万岁
不干杯酒都变成水
这么伤痛自取那天空劈着雷
其实我所有事情想得干干脆脆
我这晚动情思想偏偏累赘
这晚要是流泪
我当作是无罪
难得小说内理智与爱同居
无论那差距是零点一公分进退
闭上眼为何不可呼呼入睡
要痛快就流泪
要看见就重聚难
掩饰爱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