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社交”来临?也许只是年纪大了

“淡社交”来临?也许只是年纪大了

每周一唠,周日更,主要是一周感想碎碎念。

本周的主题:嬉笑怒骂周报回归。

✅熬夜

感觉整个七月不是在熬夜,就是在早醒,一整个睡不好。上海的天气太热了,看到社交平台上有人吐槽云南的夏天也很热,没忍住发了一张早上8点就31度的截图。在云南,室外31℃,室内只有20℃,每次一进家门就会被念叨不要脱外套。期待着回家避暑期间,我可以召唤回好的瞌睡虫,不再天天晚上睡不着。

✅闲看球

记得之前写过奥运会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其实不看“球”,只是看脸。观赏体育,除了观赏比分,可以透过一个人比赛中的眼神和身体变化,判断TA是否能最终赢得比赛,无一例外,冠军永远属于眼神凌厉,意志坚定的那一方。相比于稳定情绪波动较低的运动员,我更爱那些个性十足,激情澎湃的球员,若是技术上再充满点想象力,简直完美。辛吉斯初入网坛就敢在挑边时和对手说,随便,反正要么是我赢,要么是你被破发。阿卡作为新生代,总是满场飞奔又坚定握拳欢呼,菊姐是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个染头发的队员。

上一届乒乓球混双失利,决胜局0-7落后看得出许昕的眼神飘忽,透出一丝不确定,被誉为球打得好到可以做美国总统的许昕,也有失落胆颤的时刻。第一次体会体育可以充满想象力,是那些超级球的出现,就连球员自己再打一万遍,也不太会想到的线路旋转,在比赛那一刻出现,变成球场角力的扭转点。

三大球只对女排感兴趣,若不是兼职写过体育新闻,我恐怕不会知道找新闻最快的方法是查看滚动新闻页面,网站的一级二级三级页面到底是什么?静态页面和动态页面要怎么区分?也不会知道没赶上重大赛事,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会排在综合体育下,和足球篮球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射箭射击举重除了奥运亚运期间不会安排专门的记者盯新闻;斯诺克重要赛事大多在英国,但很多赞助和收视率都来自中国,被小编临时拉去写台球比赛后,开始渐渐喜欢上看斯诺克,这个被我爸称为讲究角度和力度的项目,我会分别入射角和反射角,打出几杆反袋;看冰壶比赛,喜欢波涛暗涌的斗智斗勇,评论员会说这是“极具中国智慧”的项目,是除了速滑外唯一关注的冬奥项目。

紫菊若辛,体育占据了半壁江山;我的生命里,体育至少拥有一半的时空,带给我的所有经验均属正面。

那天问3G先生,如果非要找出专属于我的文字类型,是写什么的?答曰:乒乓球吧,然鹅,我都不看乒乓球比赛了……奥运会或许可以看起来。

✅码字

想着回家多半碰不了多会电脑,一心想着要多屯几篇文,在心里暗自计算,却丝毫没有动笔。被某人拉去乱入二次元世界,除了目瞪口呆一个都看不懂外,倒也玩得不亦乐乎。奥运会那篇是我第一次前往二次元的路上,在手机记事本码下的字,挺想拥有这种无时无刻无论何处都可以码字的技能。勉勉强强地没有断更。今天也一样。

✅意外的片段

从开足空调冰冷的商场走出来,穿过看不见的“空界”一步踏入夜间过暖的街道,风吹拂发梢,有一种回到人间的错觉。

总是太过热情,是一种毛病。

以往的社交平台上,大家会随着话题的兴趣和了解,渐渐熟知彼此,如今的社交平台却给我一种“淡社交”的感觉,因为一个话题快速聚集,互相诋毁,然后飞快做鸟兽散,几乎没有熟知的ID,也无法真的了解屏幕背后那个人的生活,好聚好散只要三秒钟。

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说那么多话,不要滔滔不绝,不要得意忘形。当然,也可能只是我年纪大了,已经懒得述说那么多过往,觉得怪麻烦的,淡淡一聊,便已知足。

这些出现在脑海里的句子,不知道算不算意识流。忽然想再读一次《不安之书》,现在改名叫《惶然录》了。

紫菊若辛
紫菊若辛

评论已关闭。

Proudly powered by 紫菊若辛 |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紫菊若辛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