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和安生》是一篇短篇小说,《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电影。同名的话剧我也看过,但不是江小爬的版本。话剧里他们保留了那棵树,保留了安生爬到树上对着七月喊,有好听的音乐,我一直纠结于安生那句话被改编了。在电影里,树没有了,那句想要等的话自然也不期待着会出现。我还纠结于安生和家明在寺庙里的那句话也从来未在其他的形式里出现过。
安生说,七月,来啊。
安生说,那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
进电影院是下午3点,我又一次迟到了,进去的时候全场都已经黑下来,大屏幕已经显示出片名,在我选的那一排里,昏暗中大概还有3-4个女生,独自一人来看电影,我也是她们其中的一员。
我对有旁白的东西毫无抵抗力。在电影一开始安生旁边说,七月遇见安生的那一年,是十三岁,那些白色的字印在黑色的大屏幕上,还有后面每个章节里,那些白纸黑字,一出现我就忍不住默默流泪。上一次看东西从一开始就哭到尾,是今何在第一次亲自导的《悟空传》。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孙行者站在高高的地方看着孙悟空和其他三大魔王一起发起的幼时誓言。后来的版本里,没有了。我还记得看到那一幕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是原文的那句话:为什么要给一个长大的人看他儿时的梦想。
我大概太爱原著了,所以不喜欢电影里的结局,安生一直是一个孤独的人,而七月有一个家,如果最后是七月难产死了,无法想象她的父母要怎么面对这一切。我也不喜欢那些撕逼的情节,在我眼里,七月和安生从来都不是那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也许能够撕逼也是好事,撕过之后要么放下芥蒂,要么老死不相往来,好过如我这般不声不响的反应。
不过我可以接受电影里的改编,有人在豆瓣的评论里写,我一直不相信有七月这样的人,学习成绩那么好,却不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我的身边,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她们出去过,但是很快就回到家乡。云南嘛,总是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喜欢七月飞走的时候那段。安生说,七月你留下来吧。七月说,安生你跟我走吧。现实里可能有太多的人都不愿意说出这两句话。当年某人也没有说你留下来吧,后来我们曾经讨论过这件事,她大义凛然说我说了啊,我说过你在昆明也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我在昆明的半年,事实上让我认清楚了另一个事实。我想,当时即便她真的说出了你留下来吧,我还是会执意飞走的。这大概就是命。
喜欢旁白说,七月走的时候没有回头,因为一旦回头大概就走不了了。如果翻一下我七八年前的博客,大概也会找到类似的话,她也曾经抱怨过,我走的时候从来都不回头,我也曾经猜想过她会在那个实验室的小阳台上看我的背影,或者她那个顶楼的落地玻璃前。我连当面告别都不敢,更不要提什么回头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她从来都不送我,总是笑盈盈的说,这次我就不去送你了啊,我有XXXX事情走不开。
我想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告别。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感情,想要做一辈子的朋友,但又总是要面临不在一个城市,不在一个时区,甚至不在一个思维。《小别离》里黄老师的那段最经典的台词,有幸一扫而过,人生可能就是不断的离别,儿女离开,父母离开,这都是在为了人生那一次最大的离开做演练。我通常选择抽刀砍断的模式,然后慢慢的独自舔好伤口,有时候会疼很久,但疼着疼着也就麻木了。
十三岁认识,又几乎没有磕磕绊绊的今天依然是死党的人,大概只剩下小天同学,虽然我们也曾经有长达6-7年没有在同一个城市,但如今的状态,似乎还是足够同步,也算是难得了。所以她也敢肆无忌惮的在我的朋友圈里写我们绝逼是真爱。最好的状态,大概是相互选择,没有主动和被动,关系平等而势均力敌。
七月一直觉得自己是被选择的那一方,在电影里,终于她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七月的妈妈在送走她的时候说女孩子选择这样的路可能会辛苦一点。后一排一直在哇啦的人笑得很大声,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妈吗?一直都有,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或者,只是我假装不知道而已。我一直都活得很自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钻牛角尖,逃避责任。
爱猫说,结尾的时候有一个情节和情书很像,我没有看过情书,也无意去找来对比。不知道有多少个七月过着安稳的生活,却藏着一颗安生的心,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安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却也羡慕七月的幸福。世间本来也没有两全的事,所以,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